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营养素失衡:临床证据与潜在关联

 
点击 3回复 0 收藏 0 昨天 09:02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以情感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及神经炎症等多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营养素与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复杂关联,特定营养素的缺乏或失衡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预后。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显著的营养素异常。《精神病学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2023 年发表的一项 meta 分析纳入全球 15 项队列研究,共涉及 2300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 1800 例健康对照,结果显示患者组维生素 D 缺乏率达 58%,维生素 B12 水平较对照组低 27%,叶酸缺乏比例高出 32% 。这些营养素缺乏与患者的饮食模式、药物副作用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从分子机制层面,营养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病理过程。维生素 B12 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其缺乏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引发神经炎症与氧化应激,损害神经元线粒体功能,进而加重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与躁狂症状。此外,维生素 D 不仅调节钙磷代谢,还通过维生素 D 受体(VDR)影响神经递质合成。一项纳入 500 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与躁狂发作频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其在情绪调节中的潜在作用。

矿物质与脂肪酸同样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锌元素参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其缺乏会影响 γ- 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的抑制功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升高。《临床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的研究显示,锌缺乏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锂盐治疗的应答率降低 23%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可调节炎症因子水平。荟萃分析表明,补充 ω-3 脂肪酸可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频率下降 18%

在临床干预领域,营养素补充已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福奇 t1 ComforKids-T1情绪营养素通过科学配比维生素 B 族、矿物质及 ω-3 脂肪酸,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营养支持。需明确的是,营养补充需建立在专业评估基础上,不可替代规范的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未来,随着代谢组学与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个体营养状态的个性化干预策略或将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带来新突破。


举报收藏 0打赏 0